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童伟明:扎根黔江的玻纤“拓荒牛”
4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重庆三磊玻纤股份有限公司拉丝车间主任童伟明获得“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看得见的成功,背后是看不见的努力。二十年时间,重庆三磊玻纤股份有限公司拉丝车间主任童伟明从工艺员到车间管理的中流砥柱,成为玻纤领域的“攻坚手”,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极限挑战”?
从零开始的“极限挑战”在荒山上建起行业标杆
2016年7月,童伟明带着十多年在中国巨石集团积累的丰富生产与管理经验,正式加入重庆三磊玻纤股份有限公司。彼时的三磊玻纤,办公条件简陋,后勤保障困难。
当童伟明站在黔江区正阳工业园区一片荒山坡前时,眼前仅有租用的联建房和几台旧设备。作为三磊玻纤从中国巨石集团引入的核心人才,他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难题——如何在简陋条件下完成年产8.5万吨生产线建设,更是对玻纤产业“黔江模式”的探索。
从厂房布局的精心规划,到工艺线路的巧妙排布;从设备的严格选型,到人员的细致招聘;从岗位技能的全面培训,到设备的安装调试……初到黔江,童伟明便全身心投入工作,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经过一年多的日夜奋战,年产8.5万吨的大型玻璃纤维生产线于2017年11月28日顺利投产运行,3天后便实现达产达标,创造了玻纤行业内罕见的建设速度,为三磊玻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管理难题,童伟明潜心钻研,建立完善《拉丝车间绩效考核办法》《拉丝车间工艺纪律制度》等30余项管理制度,涵盖生产、质量、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高度重视用户质量信息反馈,积极收集磊嘉公司、百通公司等重点用户的建议意见,持续改良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产品优等品率从90%提高到96%,产品质量在业内名列前茅。
创新“手术刀”下的成本革命单块漏板省出千万利润
在拉丝车间技术攻关室,放着一块特殊金属板,那是童伟明带领团队研发的“单底漏板”。这块金属板,藏着玻纤行业降本增效的“密码”。
拉丝车间是全公司成本占比最大的部门,童伟明作为拉丝车间第一负责人,深刻认识到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加强技术创新对企业的极端重要性。他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刻苦钻研,首先从玻纤生产耗用最大的电耗入手,通过与主要设备加工单位沟通,对漏板规格进行重新设计与改进,将之前的双底漏板改用单底漏板。改造后,每块漏板减少1kg贵金属用量,252台炉位累计节约250kg铂金铑合金,设备采购成本直降5000万元。更关键的是,电力能耗每小时下降3度,年节约电费超300万元。
2022年,这项技术助力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公司2023年获评重庆市绿色工厂、数字化车间。同行来参观时,童伟明指着漏板说:“这里每省一克金属,车间就多一分竞争力。”
工匠精神的接力赛跑“传帮带”点燃创新火种
手持测温仪,穿梭在252台炉位间,工装后背浸出深色汗渍,这是童伟明二十年来的“必修课”。童伟明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员工,是工友们眼中的“活图纸”“活标准”。他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日常工作中,童伟明将自己积累的各项管理经验与产品质量控制经验倾囊相授,在各个工序培养业务能手。车间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从公司成立之初的10%提高到40%,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任务紧张时,童伟明总是冲在最前面,平均每天加班4个多小时,有时甚至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他注重人岗适配,将培养的各类技术骨干分配到相应的关键岗位上,让每个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他的带领下,拉丝车间每年都被集团评选为“优秀班组”,2019年被重庆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